谈到面试,不少人脑中会浮现这样的景象——一群面试官正襟危坐,接二连三地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聘者大多如履薄冰,回答每个字都慎之又慎。和猎萝卜小编来一起了解。


但在美国互联网打车平台优步(Uber)看来,面试并非简单的“你问我答”,更不是紧张压抑的拷问,而是轻松愉悦的对谈。4月25日,它将一场“理想中的面试”带进了北京的高校——场地竟然选在轿车上,在狭小、独立的空间里,前来求职的学生与企业高管并肩坐在后排座,以轻松平等的方式聊聊未来。


15分钟的特殊面试,企业学生各取所需


“酒香、巷子深,不吆喝是没用的。不仅传统媒体需要面对这样的现实,互联网媒体也该做好同样的心里准备。当下,无论哪种媒体,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内容做得好,另一方面要吆喝得好……”一辆黑色轿车里,一位学生正就网络媒体的未来侃侃而谈,旁边的男人饶有兴致地听着,偶尔就其中的细节问几个问题。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朋友间的对话,而是4月25日发生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一场特殊面试——来自飞丽博(Flipbord)、领英、宝驾、野糖等10多家互联网企业的高管,分别坐进几辆黑色的优步车中,前来应聘的学生则通过优步软件,以叫车的形式与高管同乘,在汽车后排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一对一的“15分钟快速面试”。


“这绝对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第一场面试结束,在线语言学习网站“多邻国”的亚洲区总经理马凌一边快速用笔记录,一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在这场面试里,我们几方的结合都很紧密——优步想为大学生提供乘车体验;对学生来讲,这是接触企业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则是找到人才的绝佳机会。”


旁边的一辆车上,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网络社交新闻软件飞丽博大中华区移动技术总监赵晶,刚刚结束了和面试对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对他来说,这样的面试形式前所未见,但他坦言,来这里并非“图新鲜”,而是为了寻找“接地气”的人才。


“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外企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比如微软,管理层中有很多美籍华人,但现在这种做法有些行不通。如今外企需要更‘接地气’,这就意味着要多吸收本土人才。”赵晶说。


真诚:面试的首要前提


两天前,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生、研究生会干部小李,从微博上得知了优步的“一键叫高管”活动。对这个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就业是近几个月的头等大事。而一次能见到十多家企业的高管,无疑让他的求职事半功倍。为此,李同学一早就赶到了清华。


刚上车,这位理工男开门见山地表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不做‘技术猿’,转行做文职,最好能在人力资源部工作”。“我是到了研究生才改行学计算机的。平心而论,我的专业背景并不强。好在之前一直在学生会做行政工作,所以未来如有可能,我更想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小李说。


听了这番自我介绍,原本一脸严肃的快时尚电商野糖网CEO张彦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们的人力资源部一直抱怨招不到程序员,今天见了你我才知道,原来程序员都跑去应聘HR了。”


也许在一般情况下,李同学这种近乎自曝其短的剖白是自断其臂。不过,也正是这段话,让张彦对这位文质彬彬、戴眼镜的男生产生了一丝好奇。


“面试就是自我描述,他的表述有些随意,但没什么不好。与夸夸其谈相比,真诚更吸引人。公司需要的人可能不是确定的,对这个人产生兴趣后,接下来的聊天过程中,我会想我们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位置适合他。这也能促进公司的人事建设。”张彦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image.png

热忱:进入企业的敲门砖


“我刚刚和一个学跳舞的学生聊了快半个小时,还没聊够,话题特别有意思。要不是时间到了,我还会和她继续聊下去。”一下午的面试结束后,赵晶兴致勃勃地与同事聊起了“面试中的那些事儿”。


3个小时的时间里,赵晶先后面试了5位学生,其中不乏专业对口的精英才俊。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位舞蹈专业的硕士生。“我们一直围绕跳舞的事儿聊,根本停不下来。虽然这和我们公司关系不大,但从她的言谈间,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特质——对工作的热忱。”


在这位年轻高管眼里,热忱是求职者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一个人一旦对事业有热情,就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好。只要他认可了企业,就会不计回报地投入。这样的人,不是你去挑他,而是要想办法把他吸引过来。”


“有的年轻人会利用任何机会给自己创造更多未来。他们很自信,不是随便聊一下就走,而是尽可能多地与你沟通、表达更多想法。”飞丽博内容及市场总监高雅洁对《青年参考》记者说,“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求职者必须对企业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细节决定成败


15分钟的时间并不足以了解一个人,但不要因此小看短短15分钟的面试。很多细节会透露一个人的个性,面试官能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应聘者合不合拍。


“就拿我面试的第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他会事先准备好简历,但是没有。这样的话,想和他谈到点上,可能就要先花5分钟了解他,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谈起面试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张彦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事实上,前来应聘的学生大多不注意细节,有的甚至因为没有做足功课吃了“闭门羹”。“我觉得来应聘的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并不全面。他们大多是来碰运气、找感觉的,其中有些根本不知道我们要招的是什么职位——我们提供的岗位是市场营销,但他上车后说自己想做产品经理。”说到这里,马凌微微摇了下头,脸上显示出无奈。


“校园是最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车上面试’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和需求,但在求职时,如果动真格的,他们就要多做功课。”马凌说。


同是外企,文化大不同


“我一直想做互联网方向的工作,之前的实习大多在国内的公司,我想通过这个活动多接触外资的互联网企业,看看到底哪家强。”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小刘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据悉,参加活动的15家企业中,超过一半为外企,可谓“洋味儿十足”。虽同为外企,但这些企业的文化差异很大。


“我面试了两家外企,虽然都是互联网企业,但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说起自己面试过的企业,刘同学颇有感触。“通过近距离接触后,我发现外企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冷’,有的反而非常平民化。”


对此,有过多家外企就职经历的高雅洁表示赞同。“虽然都是外企,但各自的企业文化差异很大。就拿飞丽博来说,这里的企业文化很‘扁平’,所有人的公司内部邮件都是没有头衔的,人们互称其名。在这个团队里,不是靠职位决定事情,好的想法才能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