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人才的管理似乎总是存在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听到怀才不遇的遗憾,另一方面却又总听到人才难寻的感慨,和猎萝卜网小编一起了解。


老胡突然想起一首诗,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言陷害,受到贬谪后所作。诗中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被朝廷任用的情感。一方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方面还是隐然可见忧谗惧祸的心情,这是怀才不遇的典型感慨。


人才的供需始终存在问题,因为对何所谓“人才”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的。而人又是最具备复杂性的,识别人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眼之感觉。古代的智者早已经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庄子.列御寇》就指出:“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幕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意思就是认为人的心理比山川还要险恶,比苍天还要高深莫测。苍天的春秋冬夏旦幕还有定时循环,人却善于掩饰,把情感埋藏,难以进行测度。


image.png


虽然我们觉得可能说法有些夸张,不至于人心险恶和高深莫测,但的确如何识别人是管理者应该不断修炼和掌握的一项技能。今天老胡就给大家分享一个识别人才的方法“八观”。


“八观”来自于汉魏时期的思想家刘劭,他认为人员的甄别中经常会出现失误,所以总结出一套办法来进行详细的考察。老胡认为,这“八观”非常适合现今的人才甄别、管理层考察,朋友们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掌握并利用其中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进行人才识别。


一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刘劭,《人物志.八观第九》)



大概意思就是:


一是要在观察人才时必须深入到他的深层次行为中去,不要看那些表面的东西,否则就会被那些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这一点其实就要我们注意过程记录、注意行为事件的分析,用事实来判断行为,避免近期效应、晕轮效应等的影响。



二是要在观察人才时善于从人遇到事情变化时的各种反应来分析,从而知道他真实的稳定状态下是什么特征;这其实就是现在的行为探测法,通过各种心理模拟测试、案例测试、模拟演练等来看一个人在遇到各种情况时的处理情况,来分析这个人的真正心智成熟度以及判别问题的能力等;



三是要通过一些细节来观察人才的气质特点,从而了解他是否内外一致、言行一致,判断人才的性格特征等。其实所谓的“人才”不仅是技能上突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适合这个组织的人才,性格和气场等看起来较为玄乎的事物,实际上会影响到人才是否匹配,是否能接受组织文化等。



四是要观察人才的一些行为时,要分析背后的原因,找到来龙去脉,才能把握一些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特点。我们在评估人才、选拔干部时,可能遇到一些比较有个性的人才,他们有些行为可能是与常规认识相矛盾或者不被常规所接纳的,这个时候就要跳出来,去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免因为不理解而错失人才。



五是要看这个人是否具备仁爱之心和敬畏之心,从而判断他未来是否有通达的职业前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关键人才的品格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父母、同事、客户的仁爱之心,没有对工作标准和制度的敬畏之心,无论他有多么惊人的个人技能,都不会有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六是要观察人才的情欲表现,例如对收到意外钱财的表现,在同事遇到突发事件时的表现等,来辨明他的志向是贤明的还是卑鄙的。其实,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要求人才有更正能量的价值观,太计较个人得失、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也不会有好的职业志向。



七是要系统均衡的来判断人才,在观察人才的短处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看到他的长处。我们有些管理者可以说是“一叶障目”,经常一个错误,就判人“死刑”,整个人都被他认为不好了!而被看到某处自己喜欢的优点,这个人就立刻被捧上天,而忽略了他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待一个人,既要看到短处,也要看到长处,很多时候更多的是要发挥人才的长处,团队里互相弥补短板,客观的看待很重要!



八是在观察人才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他的聪明程度,是否有好的策略、方法,从而知道他能够被培养到什么地步。我们很多企业开始设置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一条或多条发展通道,但很少有企业对核心人才进行全方位地评估,其现实表现和将来的潜力都需要全面客观的分析,并针对性地设置其职业前景。做得好的储备干部管理,在人才还没有走上更高管理路径时,就已经能分析出其可以达到的高度和所擅长的方面,并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和跟进。



猎萝卜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么多,其实想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对人才全方位评测的重要性,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是否也拥有一套自己的识人、用人的策略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