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训需求分析,本章前面介绍过的雷蒙德–A–诺伊的理论框架。虽然它非常经典,初学者也能够快速理解,但较难在实际工作中亲自操作。因此在掌握经典框架的基础上,熟练使用“4+X模型”,必将使培训经理如虎添翼,和猎萝卜网小编一起了解。


一、简便易行的“4”


1.企业高层的要求


由于企业所有的重要信息都会向高层管理者汇总,因此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同时,由于肩负的责任重大,企业高层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是一般HR人员所不能企及的。所以,在平时注意倾听企业高层的声音,注意分析他们对培训(也包括其他HR职能)的期望;在制定次年的培训计划之前,注意征求高层的意见,聆听他们对培训工作或具体或原则性的要求,绝对是搞好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的第一要务。


2.问题分析汇总


具有日本“经营四圣”之美誉的稻盛和夫先生,把经营成功的秘诀概括为“现场有神灵”和“答案永远在现场”。其寓意为:管理者们不应坐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应该走进工作现场,从现场中发现问题,从现场中找到答案,以使企业产品和管理体系得到持续不断的改善。


培训工作也是一样,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固然有助于理性思考,但要真正发现问题之所在,还是要走出办公室,去现场中寻找问题并采取相应解决办法。比如:如果销售人员整天疲于奔命,而销售业绩却始终提不上来,就有可能是销售技巧不足,或者是产品有问题,抑或是营销策略有问题;如果某些部门的员工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安排不当,或者部门经理们的管理能力不足。等等。


    走出办公室,贴近业务一线,了解各个部门、各个产品线所存在的问题,围绕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寻找培训需求,切实帮助各级经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培训一定会大受欢迎。


3.绩效差距分析


以员工所具备的能力为基准参考点,从“应该达到的绩效”(目标绩效)和“实际实现的绩效”(实际绩效)两者之间的差距之中,就可以找到比较实用的培训需求。


(1)无需培训的情境。虽然目标绩效水平和实际绩效水平之间有差距,在有些情况下也是不需要培训的。


 image.png

image.png

 


    虽然在图3-4和图3-5中所示的两种情境中,员工的实际绩效水平都低于目标绩效水平,但这两种情境都是不需要培训的。这是因为,实际绩效水平不理想,并非出于员工的能力不足,而可能是由企业激励不足而导致的员工动能不足引起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改进激励机制是可能的首选方案。


(2)需要培训的情境。在有些情况下,如果目标绩效和实际绩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差距小时加强激励即可,也无需培训),就有可能需要培训。

image.png

 image.png



如图3-6和图3-7所示,当实际绩效水平明显低于目标绩效水平,并且员工能力水平与目标绩效水平相差较大时,就可能意味着需要加强培训(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进一步验证)。


图3-4、3-5、3-6、3-7只是列出了四种典型情境,其他情境请读者自己分析、解读,并做出是否需要培训的初步判断。


4.标杆培训借鉴


标杆管理的实质,是向行业内外最优的公司学习。其基本做法是:不断寻找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对其优势做法进行认真解读、分析和判断,再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改进计划,最后将自己变成一流公司。


用到企业培训上,就是要不断寻找行业内外最佳公司,搜集其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方式、考核验收方式、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本公司特点施以有针对性的借鉴。


二、挑战高度的“X”


HR从业人员对盖洛普Q12调查并不陌生。盖洛普Q12测评法就是针对前导指标中“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的测量,盖洛普通过对12个不同行业、24家公司的2500多个经营部门进行的研究发现,这12个关键问题最能反映利润、效率、人才保留和顾客满意度四个硬指标。这就是著名的盖洛普Q12。


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给他创造环境,发挥他的优势,这是管人的根本”。而盖洛普Q12就是对员工的基本需求、成就需求、情感需求和成长需求的探测。如发现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1]。企业培训也是一样,HR人员可以围绕公司发展的关键领域、重大问题,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评估培训需求。


举例来说,如果在大面积调研中发现:员工在“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的事”、“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我经常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等方面的得分较低(比如,低于3分),就有可能意味着员工在“成就需求”的满足方面受到了阻碍。此时,对中基层经理进行“知人善任——任务配置的技巧”、“认真聆听——从下属的意见(牢骚)中发现机会”、“笑脸行动——表扬人的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就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培训需求。


前面的四个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相对简便容易,但也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后面的主动调研难度相对较大,对调研的方向、内容、范围也需要进一步界定,所以将其定义为“X”。如果说前面的“4”是就事论事,那后面的“X”则是主动找事,“4+X”的有机结合,既能够解决已经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也能够充分挖掘尚未爆发的比较重大的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