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宽容员工的公司都死掉了,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然后有个赞同数极高的回答说:“好文章,能让人有效快速鉴别出转发文章的公司水平,从而避免入坑,现实意义重大。”前不久有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应聘一家企业,决定加入之前,从各方面获得的信息都显示这公司不错,但是进去之后发现就是一个靠业绩包装出来的土包公司,自己在里面根本发挥不了专业作用,还被公司认为不接地气,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和猎萝卜网小编一起了解。


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很重视企业的文化氛围,因为这波年轻人生在好时代,家境大都还不错,后顾之忧较少,所以有得选,未必是选择最轻松的,但总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即使累一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找工作,也在乎企业的工作氛围,因为正当职业发展壮年,希望找到一支确实合适的团队能一展抱负和才华。那么如果你去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你要如何判断他们的工作氛围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判断方式:


一、了解公司的决策机制。


问他们开会是怎么开的,会议有哪些类别,一把手参加哪些会议,一把手主要决策哪些事情?如果是一家大公司,一把手参加的会议还在决策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你就知道这家公司是多么龟毛了。如果是一家小公司,一把手连招个关键岗位的人才都不参加,你就知道这家企业在团队建设上有多不靠谱了。


image.png


二、看公司的官网。


网站上会有很多介绍文字,你可以看看这些文字是否严谨,比如有的公司的网站把企业的使命、目标、愿景混为一谈,把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毫无逻辑地罗列在网站上,甚至在其主营业务上描述用语很不严谨,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这家公司的文化底蕴不咋的,一些不专业的人掌管着公司的核心权力,或者说他们现有专业部门的专业力量很弱。


如果你觉得这种弱爆了的企业适合你去发光发热,那么你可以选择他们并去纠正他们,但如果你不喜欢与一群不专业的人共事,更希望与专业团队迅速成长,那你就另择良木。我想提醒选择前一种情形的人,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好接受专业化的内部准备,他们只是觉得专业化很好,但在专业化道路上自己要付出什么代价则没有考虑清楚,专业人士一旦进入这样的企业,往往会被里面的非专业人群抵制,因为做法和要求都不一样了,他们不适应就会说你不接地气,然后你的沟通成本就很高,在专业工作上耗的精力反而很少。沟通成本过高的企业不值得专业人士加入,因为那往往是高层不给力造成的现象,而高层如果不给力,你一个空降兵就拉倒吧。


三、看公司的新闻报道、内部行文。


其实这个也属于网站内容,但这是另一个视角。前者是从公司的专业化程度(或者说公司对专业化的重视度)考量,这边是对内部人际关系进行考量。比如你看一家公司的新闻报道,清一色对领导唯马首是瞻,极尽吹嘘拍马的,那么这种企业基本就是很官僚的。传统的大企业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官僚体系是可以理解的,有助于执行的效率,但小企业也这样的文风,基本可以预见里面是什么样子了。当然,如果能看到内部行文那就更好了,这个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风气。


四、面试官的态度。


比如面试官跟你说公司包容并畜,喜欢创新有挑战的工作,那你就试探一下对方就某些事项的观点,然后提出一个与他们不一样的观点,看他们是否接受。如果他们坚持己见,并且语气坚决否定了你的观点,那么你就基本可以确定,他们也只是嘴上说他们很包容,身体还是很排斥异己的。


面试官的表现一定程度反应了一家公司的格局,另一个细节就是,如果面试官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没有给对方提问的机会,那么这种公司一般也不怎么好打交道。你还可以观察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的表现,他们是照着一张单子在念问题要你回答呢,还是会随机应变地向你提问,前者说明这家公司很死板,后者说明这家公司比较灵活。


五、问对方关于文化的看法。


比如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他会问对方公司如何看待企业文化?你们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他之前接触过一个企业主,跟他说他们很重视企业文化,每周一的例会都会让大家宣读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在公司会议室、大堂贴上标语。他当时听了之后,就决定不加入这家企业了,因为他们纯粹为了文化而文化。


企业文化需要实在的薪酬、福利、绩效、人才培养、发展通道等具体工作做基础,一上来就宣读企业文化理念,这种不是建设企业文化,是洗脑。对于一线员工而言,他们很难达到公司一把手的境界,这时候对他们强行洗脑,只会让他们抵触。但是如果公司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对员工的关怀和各项激励都到位了,员工可能会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号召力。


回到开头,那篇认为宽容员工的公司都死掉了的作者,逻辑上是走不通的,每家活下来的企业以及那些成为行业龙头老大的企业,都是在宽容与不宽容间做抉择:他们宽容了紧跟趋势的变革者,他们不宽容安于现状逆势而行的保守者。而开头我朋友遇到的那个问题,说真的,他只要看看公司一把手宽容和不宽容哪些人,这样他就知道该止损呢,还是继续坚持。